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简称《无障碍法》),是推动“无障碍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内需稳增长的契机,有可能激发至少万亿级别消费潜力,但我国“无障碍经济”市场尚未充分挖掘,产业化程度不足,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国资委研究中心建议:一是加紧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相关标准制订,培育“无障碍经济”新业态;二是完善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有无障碍需求”人群的参与度;三是推动无障碍消费,充分释放需求。
一、“无障碍经济”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无障碍经济”的基本内涵
《无障碍法》指出,残疾人、老年人之外的其他人有无障碍需求的,可以享受无障碍环境便利。由此来看,“无障碍经济”内涵广泛,其基本内涵是为任何“有无障碍需求”的个体提供通用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机制。
一是从主体角度看,“无障碍经济”的消费者应是无障碍通用产品和服务受益人,具体应包括残疾人、老年人以及诸如需要推行婴儿车、因伤病或携带大件行李等“有无障碍需求”的人群。供给者方面,除了政府发挥提供公共设施投资以及市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功能,还应包括提供医疗、辅助器具等专业公司在内的提供通用设计产品的其他所有公司。
二是从客体角度看,应是指供给者出于“为所有类型消费便利化使用”考虑而生产和提供的通用产品和服务。这要求产品和服务在设计、生产时充分运用“通用设计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是“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应无差异地适用于所有人群,即向社会提供任何人能以自己方式来使用的优良设计”。目前该理念已经被美国、英国、日本、欧盟国家等广泛运用于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场景中。
三是从产业角度看,“无障碍经济”涉及的产业大致包括:无障碍基础设施,以“解决各类人群出行障碍”为服务目标,主要包括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工具等。无障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各类人群美好生活消费需要”为服务目标,包括各类传统产业的无障碍化。无障碍信息交流,以“满足各类人群在数字化信息获取方面的需要”为服务目标,包括互联网、电子出版物、电子政务等。
(二)大力发展“无障碍经济”,实现惠民生、促增长
一是“无障碍经济”引入市场机制,将有效助力解决老龄化、残疾人等人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解决阻碍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婴幼儿等群体社会生活需求的各类障碍问题,是保障全体人民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举措。如果单纯依靠财政保障、企业援助等公益性事业,不仅会极大增加社会负担,也会造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不可持续性。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发展“无障碍经济”,能够实现更多人群参与社会生产、“有无障碍需要”的人士享受产品和服务、企业获取合法收益、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保障等多方共赢的局面。
二是“无障碍经济”强调可持续增长,助力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代,在发展无障碍事业的同时,发展“无障碍经济”,既能通过无障碍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促进无障碍通用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快速提高。同时,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改善为“有无障碍需求”人群提供了完备的无障碍生活和工作环境,进而增加其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将挖掘的需求最终转化为有效需求。根据加拿大咨议局2013年公布的数据,芬兰、瑞士、法国、加拿大、荷兰、德国等国残疾人的收入平均约为正常人的80%以上,是广泛而重要的消费来源。加拿大安大略省在2010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当地无障碍建设的最大收获是残疾人的劳动参与率提高,并增加了当地600美元的年人均生产总值。
三是“无障碍经济”为科创成果转化提供应用场景,促进社会科技创新。“无障碍经济”由于涉及多个技术含量高、服务性强的行业,往往需要企业从技术、服务等多个角度对产品进行创新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无障碍需求。美国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曾指出,更高的环境标准会通过引发创新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有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公共汽车无障碍改造的要求使当时公共汽车总体成本提高了约15%,而如今已不足总成本的1%,企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提高生产技术实现了更低成本、更多受益群体的目标。同时,“无障碍经济”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应用场景,例如助听器从最早的机械式到电子管、真空管,再到应用集成电路和数字技术,正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应用的体现。
二、我国“无障碍经济”的现状与问题
(一)“无障碍经济”市场潜在需求可达十万亿,但缺少充分挖掘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官方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的残疾人总数超过了8500万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8亿人,0-3岁婴幼儿数约3200万,合计总数已超过3.9亿人,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7%。“无障碍经济”领域由于缺少相关研究统计暂无官方数据,我们初步估算,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全国人均消费水平约2.45万元/年,无障碍市场消费需求可达约9.56万亿元。如果考虑到老年和残疾人群医疗、护理支出,再加上其他无障碍需求人群以及公共设施投入等,实际市场规模巨大,将可能达到十万亿级别。政府和公益事业是难以解决如此庞大群体的需求的,而“无障碍经济”产品和服务又相对不足,因此这部分群体的需求有待进一步挖掘释放。
(二)“无障碍经济”产业化程度不足,相关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对不足
近年来“无障碍经济”相关产业有一定的发展。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竣工的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等共4539个,比上年增加37个,各类设施总投资489.4亿元,比上年增加30.9亿元。但相关产业仍存在发展不充分问题。以康复机构为例,根据残联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有残疾人康复机构11661个,在岗从业务人员23.9万人,考虑全国残疾人存量数,每位从业人员需要服务约356位残疾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中国康复医学会数据显示,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每万人康复治疗师人数约为5人,而我国仅为0.04人,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也存在差距。此外,当前我国“无障碍经济”相关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差很大,因此我国大部分高端产品如电动和运动轮椅、肢体残疾个人辅具、助听器以及适老化产品均主要依靠进口。无障碍产业发展不足,也会反过来限制相关消费需求的释放,最终导致供给不足、需求萎靡的恶性循环。
(三)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但政府功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当前,《无障碍法》的出台有力补充、完善了我国无障碍相关领域法律法规体系,但培育和引导“无障碍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公共服务仍不足。欧美等发达国家大约都在20世纪末前完成了无障碍相关法律、市场规范等制度措施的制定,立法的完善催生了以通用设计理念为手段的产品改造及创新,如最早推出人体工程学座椅的赫曼·米勒办公家具、IBM对无障碍“智慧城市”的设计等。从产业集群发展角度看,根据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政府功能是影响构建国家竞争优势要素的两个因素之一。政府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通过高标准采购创造高质量需求、通过制定规范保持市场有序竞争等。在发展我国无障碍经济方面,有为政府作用应得到进一步发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无障碍需求人群,在其他国家难以形成的无障碍经济,在我国则易于形成并有可能发展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三、相关建议
(一)加紧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相关标准制订,培育“无障碍经济”新业态
对“无障碍经济”市场、行业开展系统研究,尽快制定细则、指引、相关标准等,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通用产品和服务的参考标准。制定“无障碍经济”发展规划,将市场机制引入无障碍事业,培养和引导相关产业健康发展。优化行业管理政策,增加通用设计创新相关条款。
(二)完善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有无障碍需求”人群的参与度
加大无障碍环境建设投资,包括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设施建设,为有无障碍需求人群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大便利条件。优化税前抵扣和加计扣除等政策目录,推动通用设计技术研发享有更多优惠政策,鼓励将通用设计理念融入各类产品和服务。各地政府可打造“无障碍经济”示范园区,鼓励相关产业创新创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形成产业集群。
(三)推动无障碍消费,充分释放需求
通过定向减税、补贴等措施鼓励“有无障碍需求”人群消费,支持企业开展无障碍产品和服务推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培育更多“无障碍经济”相关产业,创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充分释放需求。鼓励各类产品和服务数智化、通用化转型,增强金融对无障碍消费的支持,拓展无障碍消费场景。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单位介绍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是国务院国资委的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紧密围绕国资委中心工作,深入研究国有资产监管、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理论和实践,充分履行智库职能,当好国资委和国资委党委的参谋助手,规范开展好咨询服务,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来源: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